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与需求
发布者:

我国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以下简称“报告”)日前正式出炉。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着当前这个数量逐渐增加的群体,而且影响着未来人才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近年来大学生的抑郁、自杀等问题日益引发社会关注,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把抑郁症筛查纳入高中及高校学生的健康体检内容,更是将学生作为四大重点防治群体之一。因此,调查追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现状与动态变化,探讨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次调查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及其满足程度设计了专项调查。调查大学生总人数为8446人,平均年龄为20.1岁,其中本科生3631人,大专生4816人;男性2941人,女性5494人,12人性别数据缺失。本次调查主要有以下发现。da

 

1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一定比例的抑郁、焦虑等问题不容忽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有18.5%有抑郁倾向,4.2%有抑郁高风险倾向;8.4%有焦虑倾向;睡眠不足的问题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43.8%的大学生表示最近一周中有几天睡眠不足,7.9%的大学生表示超过半数时间,而4.4%的大学生表示几乎每天都睡眠不足。

针对较普遍的大学生睡眠不足问题,报告建议,学校和家长应加强睡眠健康的教育及其他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加强时间管理和自我控制等方面的技能培训,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促进充足睡眠,维护长远的心理与生理健康。

大专生在抑郁水平、焦虑水平、睡眠质量、自评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好于本科生。报告还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其中本科女生的抑郁水平最高,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本科男生、大专男生和大专女生这三个群体。抑郁是自杀的高危因素之一,随着抑郁水平的升高,自杀意念的出现比例显著上升。而在抑郁风险较高的群体中,自杀意念出现的比例较高。

报告建议,家长和老师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要主动识别和支持抑郁高风险群体,以防发生不可挽回的悲剧。高校在新生心理健康筛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应针对存在抑郁隐患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询尝试体验,增加学生在未来求助于心理咨询的可能性。与此同时,通过日常的心理健康自我检测及建议推送、通过提升高校教师与学生的抑郁问题识别能力、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支持能力,有助于从多角度为一问题严重的学生提供主动支持。

 

 

 

 

 

2心理健康意识较强,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技能,但仍有待提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心理健康意识较低、亟需提高的仅为4%,心理健康意识处于中等、有待进一步提升的为39%,而心理健康意识较强的为57%

本调查以情绪调控技能为代表来评估心理健康技能。情绪调控技能以情绪觉察为基础,并包括以人际支持、认知重评、转移注意三种方式。调查发现,60.8%的大学生至少拥有三种情绪调节方式中的一种,其中转移注意是大学生最主要的情绪调控方式。采用相关分析发现,利用人际支持是大学生最有效的情绪调控方式。由于大专生利用人际支持调控情绪的水平高于本科生,这也部分解释了前面发现的大专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本科生的结果。

针对这些调查结果,报告指出,应通过更多的宣传和科普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理解。通过课程教育、团体活动、个体与小组咨询等形式提高这部分大学生的情绪调控技能,有助于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改善大学生的情绪健康。

 

 

 

 

 

3心理健康知识需求丰富,需求满足程度显著高于全国普通水平,但咨询便利性仍需提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丰富,排前三的依次是:人际交往、自我调节及职业指导

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知识需求显著高于大专生。大学生中将近九成知道本校有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免费提供心理咨询,但仅有21.4%的大学生使用过心理咨询服务。

对于校内心理咨询服务,分别有38.0%的本科和11.9%的大专生表示不便利。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时,大学生更多采用校外心理咨询服务,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需要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等更专业的治疗服务,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心理咨询的时间较长,也往往超过学校提供的限次。整体而言,大学生群体对于心理咨询服务的满意度高

在心理健康知识方面,大学生的需求强烈,报告建议未来可针对大学生重视人际交往、自我调节和职业指导等方面的特点进一步针对性的提供课程。加强职业指导方面的心理服务工作也是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治已病向治未病、从治疗性向预防性的更积极的转变。

此外,针对仍有部分学生觉得校内心理咨询服务便利性不够的问题,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可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是哪些原因影响学生无法便利地获得心理咨询服务。对于学生的顾虑、病耻感等内因,应加强科学宣传;对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人力不足、开设时间不足、预约流程不畅等情况,应从队伍建设、流程制度完善等方面逐步解决。

 

 

                                            - The End -

    浏览数:

我国2020年心理健康蓝皮书《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以下简称“报告”)日前正式出炉。


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影响着当前这个数量逐渐增加的群体,而且影响着未来人才的发展乃至国家的建设与发展。近年来大学生的抑郁、自杀等问题日益引发社会关注,2020年9月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探索抑郁症防治特色服务工作方案》,提出把抑郁症筛查纳入高中及高校学生的健康体检内容,更是将学生作为四大重点防治群体之一。因此,调查追踪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现状与动态变化,探讨其影响因素,对于促进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次调查针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现状、心理健康素养、心理健康服务需求及其满足程度设计了专项调查。调查大学生总人数为8446人,平均年龄为20.1岁,其中本科生3631人,大专生4816人;男性2941人,女性5494人,12人性别数据缺失。本次调查主要有以下发现。da

 

1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但一定比例的抑郁、焦虑等问题不容忽视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有18.5%有抑郁倾向,4.2%有抑郁高风险倾向;8.4%有焦虑倾向;睡眠不足的问题在大学生中比较普遍43.8%的大学生表示最近一周中有几天睡眠不足,7.9%的大学生表示超过半数时间,而4.4%的大学生表示几乎每天都睡眠不足。

针对较普遍的大学生睡眠不足问题,报告建议,学校和家长应加强睡眠健康的教育及其他健康生活方式的倡导、加强时间管理和自我控制等方面的技能培训,这些措施都有利于促进充足睡眠,维护长远的心理与生理健康。

大专生在抑郁水平、焦虑水平、睡眠质量、自评心理健康状况等方面的心理健康状况都好于本科生。报告还指出,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存在性别差异,其中本科女生的抑郁水平最高,显著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也高于本科男生、大专男生和大专女生这三个群体。抑郁是自杀的高危因素之一,随着抑郁水平的升高,自杀意念的出现比例显著上升。而在抑郁风险较高的群体中,自杀意念出现的比例较高。

报告建议,家长和老师要密切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特别是要主动识别和支持抑郁高风险群体,以防发生不可挽回的悲剧。高校在新生心理健康筛查和访谈的基础上,应针对存在抑郁隐患的学生提供良好的心理咨询尝试体验,增加学生在未来求助于心理咨询的可能性。与此同时,通过日常的心理健康自我检测及建议推送、通过提升高校教师与学生的抑郁问题识别能力、加强师生心理健康支持能力,有助于从多角度为一问题严重的学生提供主动支持。

 

 

 

 

 

2心理健康意识较强,具备一定的心理健康技能,但仍有待提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中心理健康意识较低、亟需提高的仅为4%,心理健康意识处于中等、有待进一步提升的为39%,而心理健康意识较强的为57%

本调查以情绪调控技能为代表来评估心理健康技能。情绪调控技能以情绪觉察为基础,并包括以人际支持、认知重评、转移注意三种方式。调查发现,60.8%的大学生至少拥有三种情绪调节方式中的一种,其中转移注意是大学生最主要的情绪调控方式。采用相关分析发现,利用人际支持是大学生最有效的情绪调控方式。由于大专生利用人际支持调控情绪的水平高于本科生,这也部分解释了前面发现的大专生心理健康水平高于本科生的结果。

针对这些调查结果,报告指出,应通过更多的宣传和科普活动提高大学生对心理健康重要性的理解。通过课程教育、团体活动、个体与小组咨询等形式提高这部分大学生的情绪调控技能,有助于预防未来可能出现的心理健康问题,改善大学生的情绪健康。

 

 

 

 

 

3心理健康知识需求丰富,需求满足程度显著高于全国普通水平,但咨询便利性仍需提高

本次调查结果显示,大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需求丰富,排前三的依次是:人际交往、自我调节及职业指导

本科生的心理健康知识需求显著高于大专生。大学生中将近九成知道本校有心理健康中心为学生免费提供心理咨询,但仅有21.4%的大学生使用过心理咨询服务。

对于校内心理咨询服务,分别有38.0%的本科和11.9%的大专生表示不便利。心理问题比较严重时,大学生更多采用校外心理咨询服务,究其原因一方面学生需要精神科医生、心理治疗师等更专业的治疗服务,另一方面,学生需要心理咨询的时间较长,也往往超过学校提供的限次。整体而言,大学生群体对于心理咨询服务的满意度高

在心理健康知识方面,大学生的需求强烈,报告建议未来可针对大学生重视人际交往、自我调节和职业指导等方面的特点进一步针对性的提供课程。加强职业指导方面的心理服务工作也是促进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从治已病向治未病、从治疗性向预防性的更积极的转变。

此外,针对仍有部分学生觉得校内心理咨询服务便利性不够的问题,高校心理咨询中心可进一步开展调查,研究是哪些原因影响学生无法便利地获得心理咨询服务。对于学生的顾虑、病耻感等内因,应加强科学宣传;对于学校心理咨询中心人力不足、开设时间不足、预约流程不畅等情况,应从队伍建设、流程制度完善等方面逐步解决。

 

 

                                            - The End -

网站首页 | 中心简介 | 帮助中心 | 法律申明 | 客户留言 | 联系方式 | 管理入口
Copyright © 2003-2011 贵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贵州省贵阳市花溪区 电话:0851-8292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