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师生心桥专栏】帅懿芯-与其内耗自己,不如勇敢表达

发布者:金言发布时间:2025-04-12浏览次数:10


师生心桥专栏介绍

 “师生心桥”专栏的初心在于搭建一座连接老师与学生心灵的桥梁。我们深知,在大学生活中,同学们面临着种种挑战和压力。通过这个专栏,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以及教授《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老师们,将以多年从业经验及专业知识背景,科普心理相关知识,分享工作生活中的心路历程、所思所悟。以他们的视角解码心灵的迷宫,向同学们传递温暖、治愈的“心”能量。希望借此专栏,我们能够带给同学们更多启发,扫去一些对内心的困扰与不解,让大家能更好地认识自我、悦纳自我,享受一个美好、健康、向上的大学生活。

我们也欢迎同学们在评论区留言,告诉我们你希望老师们回答怎样的心灵小困惑。


本期作者介绍

帅懿芯

贵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

资质:副教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中级心理危机干预师、教育部华中师范大学心理援助热线咨询师。

擅长:认知行为疗法(CBT)、一次单元咨询、情绪聚焦家庭治疗法(EFT)及情绪与压力缓解、恋爱情感问题、人际关系处理、亲子关系、学生学习及行为问题等心理咨询。

简介:硕士,现任贵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咨询、危机干预工作。承担《大学生心理健康》必修课、《爱情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大学生表达性艺术心理团体辅导》选修课教学。

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大学生心理咨询专业委员会委员、贵州省心理学会理事、中国心理卫生协会会员、贵州省心理健康教育协会会员。

曾获2015-2018年度全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优秀工作者、2022年贵州省高校优秀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


与其内耗自己,不如勇敢表达

贵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   帅懿芯

内耗”在不知不觉之间成为了我们很多人的口头禅,甚至我们还能在网上看见那些“与其内耗自己,不如外耗别人”之类的语言或短文,当然这里的内耗更多是指“精神内耗”。

那到底什么是内耗呢?著名作家余华说:“精神内耗,说白了就是自己心里的戏太多了。言未出,结局已演千百遍;身未动,心中已过万重山;行未果,假象苦难愁不展;事已毕,过往仍在脑中演。”内耗通常指的是个人在内心经历不必要的焦虑、压力和矛盾,这往往源于对自我感受的压抑或对他人反应的过度担忧。比如,遇到事情容易想太多、过分在意他人想法、时常自责、自我怀疑等,然后陷入消极情绪,开始自我消耗。这种内心反复挣扎、拉扯的状态,在心理学上也叫“反刍”。

在人生的旅途中,我们总会遇到各种挑战与困境,尤其是在大学这一人生的重要阶段。面对学业压力、人际关系、未来规划等诸多问题,许多大学生选择将情绪深埋心底,选择沉默与隐忍,而非勇敢表达。然而,内心的声音若不被听见,长时间的内耗不仅会影响个人的心理健康,还可能阻碍个人的成长和发展。

如果当出现“内耗”的情况时,我们可以做些什么?“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随富随贫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其实从古人的诗句中我们能看见他们的豁达情怀,当我们把心放宽时,生活自然就会明媚起来了!

我们可以通过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能够让他人更好的了解我们,从而减少误解和冲突。勇敢表达的方式是一种积极应对内耗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释放,它能够帮助我们减轻内心的负担,让我们感到更加轻松和自由。

小林(化名)是一名大二的学生,性格内向,总是害怕自己的观点不被接受,因此在课堂上很少主动发言,小组讨论时也常常保持沉默。他害怕在众人面前表达自己的想法,担心会被嘲笑或忽视。这种心态让他在课堂上感到孤立无援,甚至开始怀疑自己的价值。

一次偶然的机会,小林参加了学校组织的心理健康讲座。讲座中,老师分享了一个关于“勇敢表达”的故事,鼓励大家要敢于说出自己的想法,因为每个人的声音都值得被听见。小林被这个故事深深触动,他意识到,如果继续沉默下去,自己将永远无法走出内心的困境。

于是,小林决定尝试改变。他从小事做起,比如在课后与室友分享当天的课堂感受。起初,他感到非常紧张,声音小得像蚊子一样,但室友们并没有嘲笑他,反而给予了他积极的回应和鼓励。这让他感到被接纳和理解,也增强了他的自信心。

随着时间的推移,小林开始在小组讨论中勇敢发言。虽然一开始声音还是有些颤抖,但他学会了用眼神交流和微笑来增强自信。他发现,当自己勇敢地表达观点时,不仅得到了同学们的认可,还促进了小组内的讨论和合作。

最让小林难忘的是,在一次课堂演讲中,他鼓起勇气,将自己对某个社会问题的看法娓娓道来。他事先做了充分的准备,用清晰、有条理的语言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并配以生动的例子和有力的论据。演讲结束后,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老师和同学们纷纷向她投来赞许的目光。这次经历让小林意识到,勇敢表达不仅能够让自己得到认可,还能促进自我成长和进步。

我们要怎样才能像小林一样走出内耗的困境呢?在这里给大家提供几个小技巧:

  1. 明确表达目的:在开口之前,先思考你希望达到什么目的。是寻求理解、分享感受,还是提出解决方案?明确目的能帮助你更有效地组织语言,避免偏离主题。

  2. 使用“我”语言:采用第一人称表述感受,如“我感到……”,而不是指责对方,如“你总是……”。这样可以减少对方的防御心理,促进双方之间的理解和沟通。

  3. 积极倾听:勇敢表达不仅仅是说,更重要的是听。在表达自己的观点之前,先耐心倾听对方的观点,展现尊重和同理心。这有助于建立安全的对话环境,使对方更愿意开放心扉。

  4. 小步骤尝试:对于习惯了沉默的人来说,突然要求自己在大型场合自如表达可能很难。可以从小的社交场合开始,比如和室友、同学、朋友分享日常小事,逐渐培养表达的自信。小林就是从与室友分享课堂感受开始,一步步建立起表达的勇气的。

  5. 预设积极结果:在准备表达之前,想象一个积极的结果,比如对方的理解、支持或共同找到解决方案。这种正面预期能减少焦虑,增强表达的勇气。小林在演讲前,就预设了自己演讲成功、得到认可的情景,这让他在演讲时更加自信。

  6. 练习与反馈:通过写日记、模拟对话或参加辩论社团等方式练习表达技巧。同时,勇于向信任的朋友或家人寻求反馈,了解自己在表达上的长处与待改进之处。小林在演讲前,多次在镜子前练习,还向室友和好友请教意见,不断优化自己的演讲内容。

  7. 非言语表达的运用:除了口头表达,还可以通过肢体语言、面部表情等非言语方式传达你的情绪和态度。保持眼神交流,微笑或点头以示友好,这些都能增强表达的感染力。小林在演讲时,就通过坚定的眼神、自信的微笑和有力的手势,增强了演讲的感染力。

  8. 情境适应性调整:根据对话的情境和对方的性格,灵活调整表达方式。比如,对于较为内向的人,可以采取更温和、鼓励性的语气;而对于开朗外向的人,则可以更加直接、坦诚,但也要保持尊重与礼貌。小林在与不同性格的同学交流时,就学会了根据对方的性格和情绪,灵活调整自己的表达方式。

  9. 情绪管理:在表达之前,确保自己的情绪处于稳定状态。如果感到紧张或愤怒,可以先深呼吸、冥想或短暂离开现场,待情绪平复后再进行沟通,以避免因情绪失控而影响表达效果。小林在演讲前,就通过深呼吸和冥想,让自己保持冷静和放松。

我们可以通过勇敢表达自己的感受和想法,能更好地理解自己,也能够让他人更好的了解我们,从而减少误解和冲突。勇敢表达的方式是一种积极应对内耗的方式。同时,也是一种释放,它能够帮助我们减轻内心的负担,让我们感到更加轻松和自由。

当然,勇敢表达并不意味着毫无顾忌地发泄情绪或冒犯他人。在表达的过程中,我们需要考虑到他人的感受,尊重他人的观点,以建设性的方式进行交流。这样,我们的表达才能带来更多的理解和连接,而不是隔阂和矛盾。

总之,“与其内耗自己,不如勇敢表达”是一个鼓励我们积极面对自己、勇于沟通的理念。通过勇敢表达,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自己,与他人建立更深厚的联系,从而过上更加充实和满意的生活。


编辑:于佳琪

一审:金言 赵雪瑞

二审:帅懿芯

三审:晏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