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决定寻找咨询师,摆在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咨询师。
严格地说,寻找到适合自己的咨询师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考虑到许多方面的因素。虽然并不存在一个适用于所有人的标准,但是有一些起码的原则可以供我们参考。当我们计划进行心理咨询,首先会接触到心理咨询机构提供的信息,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对咨询师的情况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1)机构对咨询师的介绍。
心理咨询机构往往会提供咨询师的从业资格,这是我们对咨询师的起码要求,但是有些机构提供只是咨询师的从业资格,而无法鉴定他的人品和职业素质与职业道德。
(2)咨询师的受教育背景和专业受训背景。
一般要求咨询师有医学或心理学背景。但这有时可能也说明不了什么。很多心理咨询师提供的专业受训背景只是一些短期训练班,仅仅参加短期训练是没有太大用处的。长期的严格的专业训练,对咨询师的专业素质养成是非常重要的。
(3)专业许可或心理咨询师执照。
目前中国大陆地区法律认可的只有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劳动部)颁发的心理咨询师证书,但是目前的培训市场十分不规范,拿到咨询师证书的人专业素养层次不起,还需要从其他方面进行考核。
有的医生会说他有某国外机构给予的专业资格或执照,这可能并不可靠,因为中国没有资格认证机构,所以我们无法知道这些东西的真伪。在北美、欧洲持有心理医生执照的人是有明确的专业范围、区域、人群等限制,并要时时接受监督和资格再认,离开所限环境,资格就不存在了。所以,我们只能说那个医生曾经获得过国外的执业资格。北京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和治疗专业委员会99年颁发过一次心理医生资格证,由于范围小,缺乏足够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4)咨询师自我体验的时间。
接受督导的分析是心理咨询师执业前的必经之路,一个医生分析当事人的深度不会超过分析自己的深度。在国外,一个精神分析师要接受不低于八百小时的自我分析。
心理医生的含金量由三个部分组成,三分之一是受教育与学习心理理论,三分之一是接受专业培训,还有三分之一就是自我体验。在我国,由于还没有建立督导制度,很多心理咨询师缺乏自我分析。这对来访者和咨询师本身都是存在风险的,医生对自己的问题缺乏觉察,帮助来访者觉察自己就有点"盲人骑瞎马,夜半临深池"的味道。
(5)从业年限。
一般来说,从业越久的咨询师,专业水平会越高。
考虑但是并不重要的因素:
(1)职称。
有些来访者会特别注意咨询师的职称,特别会询问来访者是否是教授或者主任医师,其实职称只能说明他们学术上的成就,但并不一定代表他(她)在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水平。
(2)心理学会的领头人。
如协会主席、理事、全国委员等,一般而言,忙于事务工作的人,很少有时间会专心做心理咨询。
(3)收费昂贵的人。
有些来访者会认为,收费越高的人水平越高。其实收费水平并不一定与这个人的专业水平成正比。当然,这并不是说收费低的咨询室的水平一定就高。
(4)海外留学背景的人。
有海外求学的背景固然好,但是要搞清楚海外留学时所学的内容和接受的培训
(5)出书的人。
出版书籍与咨询水平并没有特别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