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及医疗卫生与保健事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使我国人民的平均寿命已达70岁以上,老年人口(一般西方国家定为65岁以上,亚洲地区一般定为60岁以上)也就越来越多。一般认为,大于60岁的人占到人口总数10%的城市,即可称之为老年城市,目前我国的北京上海等许多城市早已步入老年城市。因此“人到七十古来稀”的说法已成为过时的概念。
随着平均寿命的延长,老年人的增加;老年人的医疗保健问题就成了很突出、很重要的方面。如何使我们的老年人身心健康、生活质量良好是一个重要的现实问题。
老年人的心理学特征
1. 视觉和听觉的减退使老年人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受到限制,在加之心理反应速度的减慢,使老年人活动受限,易形成孤独、少动,甚至有猜疑心理;在这种基础上易发生心理障碍。
2. 认知心理;记忆特别是近记忆的减退在老年人是比较明显的,尽管老年人的记忆功能仍有一定的可塑性,但其储备能力还是有下降的。老年人的智力是有所减退的,但对60-70岁的老年人的影响并不显著,到了80岁则较明显。
3. 个性与社会心理:一般来说人们的个性特征还是比较稳定的,到了老年还是有些变化的。如一般的活动性、反应性及自控能力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有所减退,刻板性有增加的趋势。70岁以后的老年人的社会网络倾向于缩小,应给以适当的社会支持。
4. 随着年龄的增加,机体的各种功能日趋老化,疾病也日益增加。健康状况和心理是相互作用的,疾病影响心理的老化过程,心理因素又对疾病有重要的制约作用。
老年期精神障碍的分类
老年期精神障碍主要可以分为三大类:
(一) 是既往精神疾病的延续:即他们在青壮年患有精神疾病如精神分裂症、情感性障碍、脑器质性精神障碍及神经症等等,未能治愈,而延伸至老年期;
(二) 老年期特有的或主要见于老年期的疾病:
1. 脑退行性病变所致的精神障碍:这组疾病的主要病理是脑萎缩。如老年性痴呆(阿尔采默病)、帕金森病所致的精神障碍等等;
2. 脑血管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这组疾病虽然也可见之于中壮年,但主要出现于老年人。
(三) 首发于老年的期非器质性或器质性精神障碍:这些精神障碍多发于青壮年;但有时可以首发于老年期。如老年期精神分裂症(主要以偏执症状为主,较少见)、老年期情感性障碍(这是老年人常见的精神疾病,其患病率为0.37%,尤以抑郁症多见)、老年期的神经症或其他心因性疾病(如抑郁性神经症、焦虑症及疑病症等)、老年期睡眠障碍、老年期适应障碍、老年期慢性疼痛、老年期的性功能障碍及酒药滥用等。当然也包括在老年期发生的脑疾病(如脑炎、脑肿瘤、脑外伤等)或躯体疾病所致的精神障碍。
其中老年痴呆根据其病因主要分为脑变性疾病引起的痴呆——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脑血管病引起的痴呆、混合型痴呆三大类。精神药物治疗:
1、脑变性疾病引起的痴呆
脑变性疾病引起的痴呆主要是指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在1907年,一位名叫阿尔海默(Alzheimer)的医学家,首先报道了一组65岁以下的病人由于大脑变性而发生的时行性痴呆,以后为了纪念他,把这类疾病命名为阿尔茨海默病,又称为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
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是一种发生在老年期或老年前期的慢性、进行性痴呆。主要的病理变化是大脑皮质广泛的、弥漫性萎缩,即脑变性。
阿尔茨海默病性痴呆病程长,病情逐年加重,症状表现大致分成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发病的早期,大致1~3年。主要表现是记忆力下降。最早出现的是学习新知识困难,对一些事情“记的不如忘的快”,由于记忆力差而影响工作,不能完成新任务,逐渐连原来熟悉的工作也给以完成。严重时,日期记不住,去拿东西时会忘记要拿什么,烧开水时会因忘记了而烧干水壶,出门时会因不记得刚走过的路而迷路。但是,生活料理基本正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