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敏感性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发布者:心理健康发布时间:2020-05-12浏览次数:218

作者:郑信军 岑国桢    作者单位:1温州大学教育科学学院,温州,325035) (上海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上海,2000234

【摘要】  道德敏感性是对情境的道德含意的领悟和解释能力,是道德行为产生过程中逻辑上的初始心理成分。道德敏感性与个体对情境的自动化加工及其伴随着的直觉情绪有着密切的关系。情境的背景与特征,个体的角色卷入、道德图式以及人格特点等因素都可能影响个体的道德敏感性。道德敏感性研究已在儿童早期发展、职业伦理以及测验方法等领域取得一定成果,但其理论构建仍需进一步完善、深化,与教育干预密切相关的发展研究有待加强,研究方法也需拓展和改进。

【关键词】  道德敏感性,道德直觉,道德含意,角色卷入,非结构性问题。

      在传统的道德心理学理论中,道德心理结构是知、情、行三分独立的。1983年,以科尔伯格的学生Rest为代表的美国明尼苏达大学伦理发展研究中心提出了道德行为的四成分模型(Four Component Model),在明确人的道德行为是确定其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基础上,认为道德行为的产生至少是由道德敏感性(moral sensitivity)、道德判断(moral judgement)、道德动机(moral motivation)和道德品性(moral character)等四个心理成分所构成的,并认为在道德行为发生的每一个心理成分中都包含着认知与情绪的复杂交互作用,从而使得道德心理学在解释个体面对现实生活中复杂道德问题时的心理活动以及预测个体的道德行为时有了更为坚实的理论依据。道德敏感性也因此从道德心理结构中凸现出来,成为道德心理学继传统的道德判断和推理研究之后的一个崭新的研究领域。

    1 道德敏感性的性质与构成

    1.1 道德敏感性的涵义及其与其它成分的关系

    在四成分模型中,道德敏感性被理解为对情境的领悟和解释能力,是对情境的道德内容的觉察和对行为如何影响别人的意识,即敏感地认识到“这是个道德问题”。其中,还包括对各种行为如何影响有关的当事人的观点采择和移情,想象事件的因果链,或者还会虑及一些能适用于该情境的特定的道德规范或原则。道德判断则是指在道德情境的各种行为中,个体在深思熟虑的基础对哪种行为最为合理的判断。道德动机是指在多种价值观并存的情况下,把道德价值置于其它价值之上,并采取道德行动,为某种道德结果履行自己的道德责任。道德品性是坚持不懈地履行道德职责、有勇气克服疲惫和诱惑的干扰,执行服务于某个道德目标的程序,表现为一种道德行为的实施技能[1,2]。Rest认为,把这四个道德心理成分或过程理解为一种逻辑顺序并作为描述道德行为发生的分析框架是必要的,但它们在现实中并不一定以固定的时间顺序呈现,因为它们之间存在复杂的前馈和反馈环路以及相互作用。例如,个体对于什么在道德上是正确的理解和判断(道德判断)就可能会影响到个体对情境的领悟(道德敏感性);当个体意识到道德行为的成本和代价时(道德动机),还可能会采取防御性的方式,通过否认行为的必要性、否认个体的职责或重新解释情境(道德敏感性)以使自己做出其它可选择的行为。

    1.2 经验和逻辑意义上的道德敏感性

    许多人认为,人们在面对一个科尔伯格式的道德问题时,就会做出相应的对否、应否的道德判断,即便不能即刻判断,也能通过道德推理最终得出结论。但是,现实中的情境往往是非常复杂的,是否存在道德含意以及存在什么样的道德含意大都不是那么明确显现的。因此,正如Rest所言,我们一定不能低估解释社会情境中的困难,也一定不能假设所有的误解在本质上都是防御性的[1]。如同助人行为的发生与否与情境中线索的模糊性有关——如果主体不清楚发生了什么,那么他们是不会有更多的助人行为的。领悟情境的困难不但与情境信息有关,更主要的还与人们在敏感性上的差异有关。对于有些人来说,在他们意识到发生的事件涉及到一个道德问题之前,他们必须首先看到血流成河;而对于另一些人来说,他们是如此的敏感以至于所有的情节、活动或者当事人的表情细微之处都呈现给他强烈的道德含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