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隐记忆与精神障碍

发布者:心理健康发布时间:2020-05-12浏览次数:439

 
【摘要】  本文论述了国外对抑郁症、精神分裂症、Alzheimer病及神经症等内隐记忆的研究进展,同时介绍了精神药物对内隐记忆的影响。
【关键词】  内隐记忆  外显记忆  启动效应  精神障碍
 
概况
内隐记忆(Implicit memory)是一个相对独立记忆系统。它的特征是被试者并非有意识地知道自己具有这种记忆,它只在对特定任务的操作中能自然地表现出来,这种任务的操作不依赖于被试者对先前经验的有意识恢复。故这种记忆也被称作无意识记忆(或潜意识记忆)(unconscious memory) [1]。在当今的心理学研究中,内隐记忆课题已成为记忆研究的热点和前沿。而近几年来也开始涉及精神科和认知神经科学领域。
常用的内隐记忆测验方法有:①知觉辨认(perceptual identification):让被试者先学习一系列单字,然后将学过的单字与一些新的字随机混合,再用极快的速度 ( 5 0ms以下 )逐一单个呈现给被试者,要求被试者读出呈现的字。典型的结果是学习过的字读出来的概率高于未学习过的字,两者的概率之差就是对启动效应的测量结果。②词干补笔(word-stem completion):让被试者学习一系列单词 ,然后主试者给被试者提供一个单词表,表里的单词只有前三个字母,要求被试者填写后面的字母。学过单词填对的概率与未学过单词填对的概率之差为启动效应。 ③残词补笔:残词补笔测验的方法和词干补笔的方法类似,只是测验中使用的单词是随机去掉一些字母,要求被试者填上这些字母。学过字填对的概率要高于未学过字的概率,两者之差为启动效应。④点完成测验(point construction test)是一种新型的内隐记忆测验。目前尚未在精神科临床的心理评估中应用。此外,还有残图识别、物体命名等测验,鉴于篇幅有限,不作一一介绍。内隐记忆与外显记忆的主要区别在于它的提取不需要有意识地参与,因此,在测试内隐记忆时,指导语是至关重要的。同样的实验材料、同样的实验程序,使用不同的指导语,可得出完全不同的结果。
绝大部分的内隐记忆研究工作都是关于启动效应(priming effect)这一现象。启动效应是指在近期与某一刺激接触后产生对这一刺激的加工得到易化的现象。应用功能性核磁共振影像和正电子发射成像的血液动力学技术,观察人类许多脑部区域启动相关的作用,发现受到启动刺激的脑血流量比未受到启动刺激的区域明显减少[2]。新近的影像学和行为研究提示内隐记忆可能存在于枕部皮质的外侧纹状体区域,也可能涉及到躯体感觉性皮质机理[3]
外显记忆及神经心理学测定有明显的年龄差异,虽然在相同的年龄跨度内其外显记忆有明显随龄增强的趋势,但内隐记忆在正常成人的各年龄阶段比较稳定。3岁~ 10岁儿童的启动效应相对恒定 , 而正常老年人启动效应随龄减慢的趋势也远不如外显记忆明显。年龄变量的控制导致了内隐测验和外显测验的分离,外显测验存在着年龄效应而内隐测验则没有[1]。当然,工作记忆也能影响内隐记忆模式学习,例如较高记忆广度者的正常学习连续性模式要好于较低记忆广度者[4]
 
抑郁症
许多研究发现抑郁症患者的记忆损害表现为外显及内隐记忆测验具有与心境一致的记忆偏好。Tars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