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一定遇到过这样的“熊孩子”:在街上哇哇大哭、不想上学、拒绝写作业或者倔强着不吃饭等等。面对这样的孩子,家长们时常感到无力、束手无策。
对于这种情况,心理治疗师布鲁斯·马赛克(Bruce Masek)博士认为可以运用儿童认知行为治疗是运用强化、结果和管理的技巧、应急管理、积极和消极强化技巧,以及家长指导和家长训练来改善孩子想法的方法对从而对情况进行改善。通过关注你面对的孩子、关注他们的所想所感,运用同样的技巧去调整这些孩子的想法、特别是他们的不良思想和消极的想法而并非只是行为。
那么,到底什么是认知行为疗法呢?
认知行为治疗是由A.T.Beck在60年代发展出的一种有结构、短程、认知取向的心理治疗方法,主要针对抑郁症、焦虑症等心理疾病和不合理认知导致的心理问题。它的主要着眼点,放在患者不合理的认知问题上,通过改变患者对已、对人或对事的看法与态度来改变心理问题。
认知疗法的观点
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正如认知疗法的主要代表人物贝克(A·T·Beck)所说:“适应不良的行为与情绪,都源于适应不良的认知”。
认知行为治疗认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例如:同样的一所医院,小孩可能依自己的认识和经验,把它看成是一个“可怕的场所”,不小心就会被打针;一般人会看成是“救死扶伤”之地、可帮其“减轻痛苦”;而有些老年人则可能把医院看成是“进入坟墓之门”。所以,关键不在“医院”客观上是什么,而是被不同的人认知或看成是什么不同的认知就会滋生不同的情绪,从而影响人的行为反应。因此,“认知疗法”强调,一个人的非适应性或非功能性心理与行为,常常是受不正确的认知而不是适应不良的行为。
认知疗法的策略,便在于帮助他重新构建认知结构,重新评价自己,重建对自己的信心,更改认为自己“不好”的认知。
认知理论认为人的情绪来自人对所遭遇的事情的信念、评价、解释或哲学观点,而非来自事情本身。情绪和行为受制于认知,认知是人心理活动的决定因素,认知疗法就是通过改变人的认知过程和由这一过程中所产生的观念来纠正本人的适应不良的情绪或行为。治疗的目标不仅仅是针对行为、情绪这些外在表现,而且分析病人的思维活动和应付现实的策略,找出错误的认知加以纠正。
根据布鲁斯博士的描述:认知行为治疗,从行为调整的技巧中可以获益良多。而成人治疗与儿童治疗之间的不同在于我们要真正和孩子一起去调整他们对于世界运转方式的认知和看法,以及他们自身对待世界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