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单人生》:你怎样对待生活,就过着怎样的人生

发布者:心理健康发布时间:2022-03-29浏览次数:68


《清单人生》:你怎样对待生活,就过着怎样的人生-心理学文章-壹心理

弗雷德里克·巴克曼曾经说过,他的故事只关注5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和10岁以下的小孩,因为他们是最不会在意社会既定法则的人。

 

继《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后,《清单人生》的主角是63岁的布里特·玛丽。

 

这是一个有洁癖、固执无趣同时还直白得让人抓狂的老太太。

 

她没有工作,没有朋友,没有自己的孩子。她的理想就是待在家里,过着一成不变的生活。


 

对布里特·玛丽来说,只有正常的生活才是体面的生活。

 

在正常的生活里,她每天6点准时起床,12点必须吃中午饭,天黑绝不出门;

 

橱柜里的叉子、刀子、勺子,一定要按顺序摆放;

 

……

 

她拥有无数的清单,甚至有一张记录所有清单的总清单,以保证自己和丈夫的生活万无一失。

 

然而,生活有很多的惊喜,还有很多的不堪。人生也不可能用一纸清单来规划的。

 

一心一意围着丈夫转的布里特·玛丽发现丈夫肯特出轨了。

 

《清单人生》的故事从这里开始。

 

布里特·玛丽不再忍辱负重,即使在63岁的年龄,她毅然选择离开熟悉的生活环境、离开那个虚荣、自私、永远不懂感激的丈夫,来到经济萧条的博格重新寻找自己的人生。

 

莎士比亚说:


“人们可以支配自己的命运。若我们受制于人,那错不在命运,而在我们自己。”

 

很多人喜欢把自己的不幸归结于过去或者环境,归结于自身的能力不足,却不曾想过,你的人生都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你怎样对待生活,就过着怎样的人生。


 

01

人之所以不幸,

皆是自己选择的结果

 

心理学家阿德勒认为:

 

“现在的你之所以不幸,正是因为你自己亲手选择了“不幸”,而不是生来就不幸。”

 

布里特·玛丽小的时候乖巧懂事,从来不需要父母操心。但正是太过于懂事,父母经常忽略她。

 

布里特·玛丽还有个姐姐。姐姐的性格积极开朗,她是唯一看到布里特·玛丽优点的人。

 

但在一次全家外出的旅途中,深得父母欢心姐姐不幸在车祸中丧生,父母从此一蹶不振,布里特·玛丽更是因为自己无力拯救姐姐而陷入深深地自责中。

 

为了照顾生病的母亲,布里特·玛丽没有外出工作。母亲去世后,她和离异、带着两个孩子的肯特结婚。

 

肯特是个企业家。婚后,他经常挖苦布里特·玛丽【消极得要死】、【不够随和】、【不会社交】,每当布里特·玛丽想外出工作时,肯特就各种理由加以阻止。

 

在孩子们小的时候,他说服布里特·玛丽留在家中照顾自己和前妻所生的孩子;

 

孩子们长大后,肯特说服她继续留在家里,支持自己的事业。

 

就这样,布里特·玛丽不曾开创过自己的事业,40年来照顾家庭就是她全部的工作。


 

美国心理学家哈丽雅特·布莱克在《取悦症:不懂拒绝的老好人》中说过:

 

“做老好人是不断取悦别人的一种瘾,害怕和任何人发生对抗或者冲突,结果却让所有人不满意。”


 讨好型人格的人,总是把别人的想法和感受放在第一位,唯独忘了自己。

 

他们总是把自己变成一块“砖”,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搬。

 

他们总是让自己看起来乐于助人、无所不能。在他人对自己的需要中,满足了自己的“超人幻想”:我可以帮助他们,他们需要我,我是个能力强大的人。

 

同时,也满足自己讨好型人格的需要:我不能拒绝他们。拒绝他们,他们就会离开我。

 

可从来不曾想过,就算让所有的人都开心,在现实生活中也是不可能的。布里特·玛丽一直把母亲和丈夫的需求放在第一位,硬生生地把自己活成了隐形人。

 

她放弃工作,全心全意地照顾生病的母亲,换来的是母亲的奚落和嘲讽;

 

她放弃工作,把肯特的人生当成自己的人生,换来的是肯特的挖苦、打击和出轨。

 

其实,任何一段感情,都不是一个人的独角戏。

 

感情里付出最多的那个人,到了最后往往都把自己给弄丢了,在爱情、婚姻里更是如此。

 

就如美国知名心理学家苏珊·福沃德博士和琼·托雷斯在《依恋:为什么我们爱得如此卑微》中说的:

 

“控制性男人的嫉妒心和占有欲会把女方限制在一个小得不能再小的世界里,借机提高了他在女方心目中的地位,从而进入了一个恶性循环

 

她越是依赖他,他的地位就越高;


他的地位越高,她越是愿意为他放弃一切。要是没了他,她的人生就一无所有。这让她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婚姻不是帮困扶贫。想要过得好一点,就得自己找准方向拼命去努力。

 

当自己足够独立,足够好的时候,才能享受到爱情和婚姻的幸福。


 

02

跳出舒适圈,让生活柳暗花明

 

肯特身上那件混合着披萨和香水味的衬衫,成了压垮布里特·玛丽的最后一根稻草,将她绝望、脆弱的心击打得七零八碎。为了糊口,她来到博格,找了一份看管废弃娱乐中心的工作。

 

博格是经济萧条的小社区。

 

足球场已经废弃;学校、药房、购物中心已经倒闭

 

仅有的披萨店,身兼医疗中心、邮局、小超市和修车行多重身份。

 

布里特·玛丽刚踏入博格的那一刻,自己的汽车就发生了爆炸,慌乱中一个足球砸在她的脑袋上,直接把她打晕在地。

 

破旧的娱乐中心坐在轮椅上会修车的女人;无人看管却热爱足球的孩子牵着白狗、脾气暴躁的房东以及娱乐中心那只爱吃士力架的老鼠……

 

眼前的一切人、一切事对布里特·玛丽来说,都是那么的陌生,陌生到让她力不从心。

 

面对新的环境,布里特·玛丽曾偷偷哭泣过、害怕过,她想念家、想念以前的生活。

 

与此同时,鸡飞狗跳的新生活却为她打开另一扇窗,让她的生命充满爆发的张力,内心感受到前所未有的丰盈和富足

 

为了实现孩子们的梦想,不喜欢足球的她居然同意当起孩子们的临时教练;

 

胆小怕事的她居然三番两次跑到镇议会,请求委员们在博格建足球场;

 

甚至为了保护女孩薇卡和她的弟弟,用一己之力赶走了披萨店的劫匪。

 

布里特·玛丽真诚地那群孩子,孩子们也敬重她,就连博格那些刚开始不喜欢她的人,也慢慢接受了她。

 

心理学上有个词叫“花盆效应”。说的是如果一个人长期呆在舒适区就会安于现状,不思进取。

 

人为什么会安于现状?

 

因为一旦选择新的生活方式,未来难以预测,生活会充满不安,也可能会有更痛苦、更加不幸生活在等着自己。所以他们宁愿呆在原地久久打转、苦苦煎熬,也不敢向前迈出一步。

 

其实,人和花一样,都需要广阔的空间才能自由地成长。

 

只有改变自己的执念,勇敢跳出舒适圈才能让生活柳暗花明。


 

03

最优雅的人生,就是做好自己

 

布里特·玛丽一直有一个去巴黎看看的梦想,但她的胆小怕事让她迟迟不敢行动。

 

而博格那群从来没有放弃过生活的人;

 

那群疯狂爱着足球,对梦想执着的孩子;

 

那个一直把照顾他人为己任,为保护朋友而丧失自己年轻生命的吉米……

 

他们的一举一动深深震撼着布里特·玛丽在共情和悲悯中,拥有了重新选择自己人生的勇气,生平第一次有了“自我实现”的愿望。

 

破产的肯特来到博格,请求布里特·玛丽和她回家因为没有了布里特·丽的家一团糟;

 

一直对她有好感的警员斯文,希望布里特·玛丽能答应自己的追求留在博格

 

女孩薇卡鼓励布里特·玛丽:谁的门都不要敲,钻进您的车,只管向前开。

 

当白昼之光完全倾泻在屋顶的时候,布里特·玛丽开着自己那辆带着一扇蓝门的白车,带着孩子们的鼓励和凑钱买回来的汽油,向着自己的梦想之地出发了……

 

有这么一段话让我印象深刻:

 

“希望不是男人或者婚姻给的,希望跟青春也不挂钩,希望是自己给的。


当你越来越有力量掌控自己的人生、做自己的主人时,你自然就会看到希望。”

 

漫漫的人生长河里,每个人都要学会自己承担自己的责任。

 

无论别人怎么说,怎么看,甚至攻击你,那是他们的事,永远不要用自己的人生为别人的看法买单。

 

最优雅的人生,不就是做好自己吗?


 

04

写在最后

 

《清单人生》是巴克曼笔下又一个暖心的故事。阅读完全书,我感慨万千:很难想象,一个63岁的老太太在遭遇人生危机后,依然能勇敢地重新寻找自己的人生。

 

命运是艘摇摆不定的小船,最终开往哪里,我们才是真正的掌舵人。

 

就如路遥在《平凡的世界》里说的:

 

“生活不能等别人来安排,要自己去争取和奋斗。

 

不论其结果是喜是悲,但可以慰藉的是,你总不枉在这世界上活了一场。


共勉。

 

- En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