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我应该怎样陪你长大

发布者:心理健康发布时间:2022-11-01浏览次数:16

孩子,我应该怎样陪你长大?是我常常问自己的一个问题。


因为生活太忙碌,陪伴孩子的时间着实有限,以致于即使有时间在家,也没有什么心思好好去陪伴孩子,其实也真是没有太多的心力去了解孩子,觉得他们只要吃饱穿暖,一片和谐,这就是家应该有的样子,孩子们的教育也是应该很顺其自然发生了的事情吧。


盲目自信的我,之前常常是站在自己的角度去和孩子打交道。疫情的这三年,我们的生活除了按下暂停键,在和孩子相处上也有很多新发现和新体验。比如宅在家里的时候,我们开始学习之前没时间理会的各种新技能。因为时不时的上上网课,我也就更有机会和孩子们相处。


一开始,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感受和结识我的孩子们,第一次愿意看着他们的眼睛耐心的等他们并表达自己的想法、然后试着以朋友的身份和他们在一起。但是,这个预热阶段有时候并不十分顺利,好在疫情给到我们家人相处的好机会,慢慢地我在和孩子的互动中收获了很多感悟和心得体会。


01

陪伴孩子真的累


从前忙着工作的时候,总觉得在家里带娃肯定没有上班累,怎么说也是在家里做事,能难到哪里?


通过一段和孩子们的亲身密集型接触,我才发现,原来孩子是个非常有特点的生物,和ta们相处,不单单是体力活也更是技术活啊!儿子在家说得最多的话是“妈妈,过来。妈妈,你跟我一起玩。妈妈,我要这个,我要那个。”


感觉这种前所未有的碎片化时间,感觉从不知晓的无力感,你的时间不由你做主!  


02

什么是真正的陪伴


正常上下班,我们都有着一系列惯性的套路,洗手,吃饭,一边吃饭一边刷刷手机。然后终于坐到孩子旁边,但总感觉还有刷不完的新闻,一边应付着孩子的提问,一边翻看着邮箱,脑子里还不时的想着工作的事情。这种无效陪伴心里虽然是坚决反对,但是有时候又控制不住自己。


孩子们也非常敏锐的发现了问题的实质:说你人在心不在。经过一段时间的割据战,最终我们决定民主讨论,孩子们提议,在家里放一个专门“锁”手机的盒子,大家到家先交手机到盒子里,用这种最原始的方法将我们这些在手机里迷失的父母唤醒。 


03

用劳动来陪伴孩子


宅在家里时间长了,家务也就多了。阿姨没有来家里,不得不全家大小齐上阵的感觉。孩子们参与家庭劳动的兴致出乎我的意料,扫地,拖地,书籍归档,书架整理,玩具清理和分类,以及自己做早餐和水果色拉,这些看似平常但是孩子很少动手的事,好像成了一种游戏——劳动游戏


看着他们跑前跑后,一切自有安排的样子,我在想应该就是这种控制力给到他们动力,因为想做什么,做到什么程度是他们可以决定的,这种感觉其实很不错!


04

从孩子的角度来陪伴


我们常常说养育孩子的过程本身就是给自己重新成长一次的机会。想想我们曾经接受到的教育方式,那种刻板的,批评的,讲道理的教育方式,真的会潜移默化的影响我们对自己孩子的教养。


这种代际传递的力量其实在一个家族里是很有力量的。


我们都知道孩子其实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孩子的问题都是家长的问题,看到我们的孩子其实就是了解我们自己的另一面。


记得有一天,儿子惟妙惟肖学着我的样子在“教训”姐姐,那神态,那语气,我仿佛看到了我自己,当我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真的有点后怕。


05

孩子的情绪值得被看到


一直以来我们听到很多关于情绪的表达,已经潜移默化的成为了我们的生活中的习惯用语。比如,男孩子不许哭,没什么大惊小怪,受到表扬要谦虚,不要太开心以至于自己飘然忽然。


其实我们的孩子每天都有各种情绪,在家里,在学校里,在路上,很多时候忙碌的生活让我们忘记了表达自己,即便是父母也是一样。


让我们假设一下,如果我们有一天感受不到自己的情绪,我们的生活会怎么样?


让我们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不能理解别人试图给自己传递的情绪,可能也就无法得知情况的真相。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情绪的表达是支持我们建构完整社交体系必要的能力


我从没有意识到其实我可能是害怕面对孩子们的情绪,因为我不知道如何消化它们,也不知道如何应对,也就很自然地错过了很多孩子们表达的机会。


为了能更加读懂孩子,我告诉自己,我们孩子的爱之杯需要蓄杯。胎儿有全能幻想,什么都不缺。发脾气其实是孩子的某些欲望没有得到满足,寻找未被满足的需求是我们与生俱来的能力。


06

家,才是教育开始的地方


现在孩子们缺少的是什么,是高质量的陪伴。家长缺少的是什么?缺少的是时间和心态。


孩子和家长们似乎都在和时间赛跑。孩子们需要在学校,作业,补习班和自己的愿望,希望的游戏时间里赛跑。家长需要在自己的工作,生活,作业,接送补习班的路上打拼。这似乎成了现在家长的常态,而焦虑不以为然的成为了这个时代家长的主旋律。


孩子的成于家庭,茁壮于学校,生活于社会,在父母追问孩子学习成绩的时候,是否也想过父母其实的高度决定了孩子未来的人生的宽度和广度。我们能陪伴孩子的路程毕竟有限,我们能给孩子留下的的终生礼物可能是健全的人格,让孩子理解自己是谁,学会接纳自己,最终能够成为我自己。


其实无论我们是不是看得到,每个孩子内心都有一个强大的内驱力,朝着自己向往的方向欢快的奔跑。每一个梦想都有意义,每个孩子都独一无二,在这个内卷严重的时代,父母能不能坦然面对孩子的自然成长,是我们作为父母的一个重要课题。


Life-long learning可能才是我们应该有的态度。孩子谢谢你,给我与你一同成长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