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心理痛苦背后的5种真相

发布者:心理健康发布时间:2022-11-01浏览次数:16

我们都会有许多心理痛苦:


抑郁、容易冲动、愤怒、悲伤、没有朋友、孤独、冷漠、情绪化等等。


这些都构成了我们内心的痛苦。


当遇到这些痛苦时,我们都会想要去解决掉这些痛苦,这符合人类离苦趋乐的本能。


今天给大家介绍一些关于心理痛苦背后的真相,帮助大家更深入的理解自己痛苦背后的真相。


01.

真相一:我们会本能的去避免负面的体验


我们生活的这个客观世界,每时每刻都会给我们传达很多信息,这些信息被我们的身体和心灵感知到,你感知到的信息不可能全部都是好的。


但是人都是趋利避害的动物,会本能的想要感知到好的感受而回避坏的感觉,所以当外界传达出让他们感知到坏的信息时,他们选择用防御的状态去筛选和隔离掉外界坏的信息。


但是这个办法是一把双刃剑,因为我们的感知系统是一个整体,当你启动隔离去过滤掉外界不好的部分时,那些好的部分也会被你隔离在外。


这时,痛苦或许会得到一些抑制,但是你快乐和连接的部分也会被过滤掉。


这也是为什么很多人觉得自己失去了心理知觉,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人、喜欢做什么事情、想要过什么样的人生等等。


因为你的内在资源都被运用起来应对那些负面情绪的处理,自然也把自己连接、快乐的部分切割掉了。


而切割的这些连接和快乐的部分,让我们的生活进一步陷入迷茫和空虚的状态,加重了心理的不安与痛苦。


02.

真相二:在糟糕的感受中,我们没有有效行动的能力


很多时候,在一个糟糕的感受中,我们只会启动本能的自动化反应,并且对这种反应毫不自知。


这种反应可以称作是“被动的无序反应”。


这些被动的无序反应包括:躲开、忽视、否定、压制、战斗、屈服等。


也许在短期内,这些被动的无序反应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让你远离痛苦,但是在更长的周期内,它们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会加重你的问题。造成新的无序和混乱。


所以,为什么心理学上经常提到觉察这个概念,因为觉得就是走在被动无序反应前的动作。


如果你真的想要解决自己的心理问题,就需要练习觉察的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可以让你感知到内心那一刻到底发生了什么,并且在感知后做出正确的反应。


比如,当你感觉到对方拒绝你的时候,你那一刻开始愤怒,想要指责对方,那么如果你觉察能力到位,你可以自然的感知到自己内心的愤怒来自于对拒绝的恐惧情绪,因为拒绝这个动作背后被你感知到被抛弃的创伤,你会自动化的用你最为熟悉的方式去应对,那就是生气或者逃离。


当然,你其实依然可以生气和逃离,但是你在那一刻要感知到自己为什么这样做,这样你在下一次不想这样做的时候,才会有选择的自由。


如果没有这种对自己行为深度的觉察,那么你就很难在你想要改变的时候,做出有效的行动。


我们改不改是一回事,有没有自由选择下次怎么做才是最重要的。


就像是一个人有车但是我可以选择不开出门,跟你压根就没有能力买车这是完全不同的性质。


03.

真相三:每一个人的行为,都面临着多种需要的牵引


有的时候,你遇到一个困难,很痛苦,旁人也好,自己也好都会想要自己去改变。


但是当你真的想要去改变的时候,你会发现,一个行为的改变不是那么容易,因为背后牵引着多种不同的需要。


比如你想要一个更有挑战、高薪资的工作,你动这个念头的时候很容易,但是真的要去做的时候,你会发现你追求安稳的需求、追求轻松和舒适的需求就要开始让步。


你的生活会因为你换了一种性质的工作而引起很多方面的波动。


人之所以厌恶这种波动,是因为一个行为之后,需求的满足结构会发生改变,而我们不愿意接受和面对这种改变,所以即便痛苦维持和将就着,也不愿意继续行动。


04.

真相四:很多痛苦都是思维层面的痛苦


当你想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时,往往都需要我们去行动,因为行动的过程是我们与现实触碰的过程。


但是害怕与现实触碰的人就会躲起来,躲去哪里呢?躲避在我们自己的思维里。


比如不停的分析和观望,但是就是不肯真正的投身于做事本身中去。


当注意力脱离现实层面,而进入思维层面的“思考”时,你会发现现实问题很难真正的被解决,反而会被加重。


因为思维是我们过去经验的产物,我们一切分析、判断、选择、决策的行为,都依赖于过去的经验,受限于我们生活的区域、文化和价值观。


而如果你没有认清楚思维的这个陷进,你只会在错误的方向上解决问题。


因为思维的世界是一个无穷无尽的世界,只要你想要在这个世界中营造出恐惧和不安,就可以永无止尽的去创造出这些负面的东西。


而当你脱离了这种苦苦思考的状态,只是关注事情本身的状态,你会发现那些痛苦的猜想将不复存在,心中无穷无尽的思绪大石也能真的落去。


05.

真相五:生而为人,只能独自面对自己的生命


存在主义心理学家欧文亚隆一生接诊了很多病人,都跟他倾诉了自己不同的烦恼,最后他将这些人的烦恼总结出了四个问题:


死亡、自由、孤独和无意义。


死亡:欧文亚隆认为,人会为了逃避死亡,从而沉醉于对各种理想化自我的追求中。


他们观察到的世界不是事物本身的样子,而是他们头脑中认为应该存在的样子。


他们会将死亡视为决定的坏事,不断的通过自己的防御机制去处理、压抑、转换自己的死亡焦虑。


而这些防御的过程通常会耗费个体大量的心理能量和心理资源。


这也是痛苦和消耗产生的原因之一。


自由:每个人都向往自由,有很多自身的欲望想要实现,但是现实中会遭遇到很多的挫折导致愿望实现受阻,

导致很多人都会陷入到内耗和摆烂中,认为人没有了自由。


比如说,很多人认为,我们要求生存,所以没有做喜欢事情的自由。


我们要对孩子家人尽道德和义务的责任,所以没有自由


年纪到了,老人没有随意选择爱人的自由等等。


但是存在主义认为,自由并不是人们随心所欲的理性化状态。


自由与责任始终都是一对孪生兄弟。


也就是说,要自由,就需要你为自由承担起相应的责任。


这种责任不是我们普遍观念中的道德和法律责任,而是一种“对自己选择负责的意识”。


这就意味着人其实是有选择的自由的,但是最重要的,你要为自己的选择负全责。


比如,如果你想要追求自由职业,那就需要承担这种职业类型带来的压力和不确定性。


而如果你想要为了你的人生放弃现在的家庭,那就需要承担自己内在的内疚和自责,并且来自外界的一些对你的指责和批评。


所以正是因为这种矛盾的存在,导致很多人无法自由的去选择想要的生活,因为人都不想承担责任,都希望可以只要自由,去除自由背后所面对的责任,这就会让人想要做但是害怕去做。


这也是人类产生痛苦的一大原因,害怕做选择,并且承担选择背后带来的责任。


孤独:欧文亚隆认为,人有三种孤独。


心理孤独、人际孤独、存在孤独。


心理孤独值得是一种强迫性的神经症状,也就是心理学中常说的自我隔离。


一种强迫性的压制自己真实的情感和欲望的行为。


他们会把真实的自我压制在潜意思中,而把应该怎么做、必须怎么做,当作是人生的准则,并且不断强迫自己往这种准则上靠拢。


这种状态会埋没他们心底真实的自我,他们也无法触碰到心灵中真实的自我,他们通常都与真实的自己是分隔开的,这种无法跟真实自己连接的状态,导致了他们的心理孤独。


而人际孤独是由心理孤独逐步外化而产生的一种人与人之间相互疏远和隔离所造成的孤独。


这种人际孤独是受到心理孤独的影响,进而使得一个人在人际交往时,表现出冷漠、控制、占有、讨好、隔离、麻木、评判、利用等特点。


这种状态使得一些人在人际关系和亲密关系中存在很严重的问题。


最后一种存在孤独,是人类更为深层和本质的孤独。


欧文亚隆指出,即便一个人跟他人之间有着非常圆满的沟通,亦或是有着最高程度的自我整合,这种存在的孤独也是无法避免的。


存在孤独涉及到存在主义哲学家海格特所提到的:“一种孤独的被抛感。”


海格认为,人的出生就是一种被孤独的抛入到这个世界的过程。


并且,人只能独自的面对自己的生命。


这种需要独自面对自己的生命,让人类产生了很强的焦虑感,因为人会意识到自己作为独立的个体,在自然面对的渺小和无助,所有的这些使得人的孤独成为了难以忍受的牢笼。


继而对分离的体验产生焦虑。


基于人对于存在孤独的恐惧,人类建立了家庭、爱情、友情、爱好、宗教、艺术、哲学、文学、集体、国家,各种娱乐等等,以此来缓解存在主义的孤独。


无意义:无意义的产生跟上述我们说的三个方向都有关系。


当个体感受不到自己有选择的自由,并且无法为自己的生活负责,且有很深的孤独感时,就会产生一种很强的虚无感。


个体会认为自己的生命没有意义,无论怎么做,都会迈向死亡,从而找不到生活下去的乐趣。


这种无意义感让个体处在抑郁中,无法很好的创造自己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