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辈陪伴计划】运动调节,我的抑郁康复经历
作者:晓华(化名)
在这个快节奏、高压力的时代,心理健康成为了我们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为了构建一个更加温暖、理解与包容的校园环境,我们特别开设了“朋辈陪伴专栏”——一个让曾经经历过心理困扰、心理问题或心理疾病并成功康复的同学,勇敢地站出来分享自己心路历程的平台。
在这里,每一位分享者都是勇敢的战士,他们用自己的真实经历,剥开内心的迷雾,向我们展示从挣扎到康复的全过程。这些故事,不仅仅是关于挑战与困难的记录,更是关于成长、希望与重生的见证。它们如同夜空中最亮的星,照亮那些正行走在相似道路上的同学,告诉他们:你并不孤单,有人曾走过这条路,并且成功地走了出来。我们希望通过这些真挚的分享,能够陪伴、鼓励和支持每一位正在经历心理苦痛的同学。同时,我们也恳请所有的读者,以尊重、理解、包容的心态来阅读每一位同学的分享。
今天,在这个专栏中,我们将为大家呈现一位同学的康复经历。面对抑郁的困扰,他并没有选择逃避或沉沦,而是勇敢地踏上了自我救赎的道路。通过运动这一简单而又有效的方式,他逐渐找回了生活的乐趣与希望。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走进他的世界,聆听他的故事,感受运动带来的神奇力量吧!
我今年上大二,因确诊为重度抑郁休学治疗和调整了一年,现在复学返回学校,生活学习正常,心理老师和我做了一次复学回访,我和老师讲述了这一年来自己的康复经历,同时老师介绍了学校心理公众号的“朋辈陪伴专栏”,邀请我参与,我看了前面两位“郁友”的分享,觉得这个方式挺好,虽然我还在持续的康复中,但还是想分享一下我这一年来康复的经历,就像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以下简称:上海精卫中心)的治疗师帮助我一样,我也希望自己的分享能够和“郁友”共情,彼此鼓励,我们在康复路上“郁路同行”。
一、抑郁的我,是怎么自我调节的?
像我这样重度的抑郁,如果不吃药,那就会越来越严重,如果只吃药,那是肯定治不好。这是去年休学刚到上海精卫中心接受治疗时,医生跟我讲的。事实也如此,我们必须在吃药的同时进行自我调节,然后逐渐的减少药量,才有可能把抑郁治好,或者说把它控制在一个很低的水平。
在自我调节方面,根据医生的建议,我深刻体会到,其实最好的方法是配合运动。
我们抑郁患者其实都懂这个道理,因为运动能让我们的血液循环加快,增加细胞活力,让情绪高涨起来,但是关键在于我们动不起来,因为情绪太低落了,我们连出门去运动的这个过程都完成不了,所以这是关键卡点。因此,我们首先要解决的是去运动的动力。
二、那么我是怎么解决的呢?
我的体会是,我们抑郁的人很喜欢安静的环境,喜欢没有人打扰的环境。我一度睡不着,晚上在药物的帮助下也只能睡3~4个小时,早上5点多就醒了,有时候还更早。有一天我突然想,就这个时间点,街上是没有人的,或者说人很少很少,我干脆就走了出去。在大街上,我突然感觉到,整条街就是我一个人的,整个城市都是我一个人的。那既然是我的地盘,我要不要去巡视一下呢?想到这一点,我就觉得很有意思啊,就反正没人看见我,就是一副王者巡视地盘的心态,在街上大步地走,很好玩。于是,我选择走到出汗,再回家。我发现,出汗时,我的身体细胞都被激活了,我感觉到一整天这个情绪都没有那么低落了。此后,我每天早醒的时候,就到“我的大街”“我的城市”行走巡逻,出汗。慢慢地,我便爱上了这件事情。
有了这个比较积极的体验,我突然理解了之前听过的“21天法则”。就是任何事情只要坚持21天,就会形成习惯。我的经验是,其实都不用21天,半个月就够了。坚持了半个月,你就会发现整个人的情绪状态比之前要好很多。
当走路习惯之后,我想到了要让自己更进一步,鼓励自己跑起来,加大运动量,能更激发身体的活力。但在我这里,跑起来又是一个难题,一想到跑起来好累,瞬间就不想跑了。因为我们抑郁的人,太容易放弃了,那这个时候怎么办呢?我的方法是什么?
我回忆当时,我站在街上,目测前方50米有什么东西,比如,前面有一个电线杆,我就会想,上面有没有贴什么东西,比如开锁、办证等稀奇古怪的小广告,于是我就跑过去看看,这50米的距离很短,很容易就达到了,实在不行就近一点,就看20米的地方。当我的第一个50米跑完了,我就再看前面50米,比如有一个帅哥靓女,看背影体型身材很好,我就去看看他们长什么样,于是,这一个50米又跑完了,然后就再找下一个50米……这样坚持,其实就是给自己定很短的目标,也是自己觉得能够完成的目标,挨个去完成它,就这样也很好玩。
这个方法对我的帮助特别大,就这样跑,等你跑累了,你就会发现你已经跑了好几公里了,你已经很厉害了,这就是我让自己动起来的方法。
你可能会问,我是怎么找到这个方法的?
曾经我刷到过一个短视频,是讲戒烟的,里面说戒烟其实戒的不是烟瘾,戒的是点烟时人的念头,我那天就恍然大悟,我们要解决的不是运动的方式,而是要解决去运动的念头。所以说,讲到这儿,我体会到,若问题的本质找到了,解决方法就会有很多。而对抗抑郁对我来说,也是这样的过程。
感谢有这个机会分享我的这点“抗郁”心得,希望能帮到“郁友”们。
【写稿邀约】
在这个充满变数的世界里,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心灵的阴霾。你是否曾经历过心理的困扰,感受过内心的挣扎,甚至与心理问题或疾病抗争?如果是,并且你已经走出阴霾,那么你的故事,就是力量,你的康复之旅,就是希望。
我们诚挚邀请您拿起笔,分享那段宝贵的心路历程。我们会提供您一个安全分享的空间,并保护您的个人隐私,以匿名的形式发表。我们相信,您勇敢地讲述自己的经历,不仅是为自己发声,更是为那些仍在挣扎中的同伴指引方向。
如您愿意投稿,欢迎与我们联系!
联系人:贵州大学心理健康教育咨询中心赵雪瑞老师
邮箱:1340377454@qq.com,电话:0851-88292744
编辑:于佳琪
一审:金言 赵雪瑞
二审:帅懿芯
三审:晏超